金股配资
作者 | 和小畏
责编 | 陈轻轻
你是否留意过这种现象——
有的人似乎很幸运,总能遇到关爱自己的人;
有的人则很不走运,身边几乎没人关爱自己。
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多样的,运气占了其中一部分。
还有一部则取决于一个人「被爱的能力」——
遇到美好的人和事时,能不能把关爱「接住」。
我们都知道,懂得「爱人」是一种能力,但其实「被爱」也是一种宝贵的能力。
一个人不擅长被爱的人,会下意识地将美好的人和事推开,活得干枯且吃力。
一切都好
可我却很忧郁
来访者小倪的困境很特别,生活并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,可她却总是闷闷不乐。
说到工作,她说压力不大,同事关系很友好;
说到家庭,她说父母关系和睦,也没有吵架。
她也对身边的人很好,彼此相处都很融洽。
既然如此,为何总是不开心呢?
随着沟通的深入,我慢慢察觉到,小倪和身边人相处看似安好,却隐隐有着一层隔阂。
她刚转行到现在的公司时,有许多不熟悉的地方,前辈赵姐坐在她旁边,经常会主动教她东西。
小倪一方面很感激,另一方面又很有压力,她觉得自己给赵姐添了麻烦。
因此,她经常晚上加班熟悉工作流程,以免再麻烦赵姐。
有一次,赵姐说放假开车带大家去老家的海边小城玩,小倪也想去海边;
可一想到要劳驾赵姐开车,还要住她们家,就很不好意思。
在热情邀请下,小倪最后还是去了,赵姐行程安排得特别周全,大家都很开心;
唯独小倪全程都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,并不放松。
再后来,她就找借口婉拒类似的聚会,时间久了,她和赵姐反而变得有些疏远。
这段经历就像是小倪生活的一个缩影——
每当遇到有人对她好,她总会下意识地「逃离」。
平日里,如果见到有人需要帮助,小倪很乐意付出;
可当反过来时,她又难以接受来自别人的好意。
时间久了,小倪内在的状态便开始失衡;
就像一棵植物总是把自己的养分赠予外界,却从不从外界吸收养分,逐渐变得干枯。
被爱,竟然会让人想逃
这里的「爱」不仅仅指伴侣或亲子之爱,而是泛指所有带有好意、爱意的行为。
当我们说一个人不擅长被爱,听起来似乎很奇怪,谁会不喜欢遇到美好的人和事呢?
可如果留意身边,你会发现不少人也会有和小倪类似的习惯。
比如——
有的人一收到礼物,很快就要(加倍)回礼给对方;
有人每次听到夸奖,就立马解释自己其实没那么好;
有人明明有困难,也还会拒绝别人自愿伸出的援手......
他们的共同特点是:
一旦接受到别人的好意,第一时间并不是开心和享受;
而是感到压力,下意识想要逃离,或者把人情尽快归还回去。
这样一来,即使自己本来幸运地遇到美好的人和事,可却还是会下意识地将其推开。
那么,为什么会这样呢?
随着我与小倪咨询的深入,我发现过去一段经历对她影响很大。
小时候她家境贫寒,父母长年在外打工,于是就把小倪放在各家亲戚家居住;
比如这一年在姑姑家住,下一年就去舅舅家住。
亲戚们虽然条件也没有特别富裕,但对小倪衣食住行上的照顾也基本到位。
看到亲戚们对女儿的照顾,小倪的父母心里颇感内疚,觉得女儿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。
所以,便常常叮嘱她要对多为亲戚家里干活;
提醒她亲戚们生活也很不容易,把大人世界的压力毫不保留地和小倪讲。
听得多了,小倪便慢慢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,渐渐学着忽视自己的感受,变得乖巧懂事;
同时习惯性拒绝好意,以免给人添麻烦。
其实,许多不擅长被爱的人,都会有和小倪相似的两种心理:
1.轻视自己感受,认为自己不重要;
2.认为接受好意,就是增加对方负担。
尤其是后一种观念尤为强烈。
可是,事实真的是如此吗?
其实,当我们「接受好意」时,对于关系双方而言,都是一种滋养。
没有相互打扰
就没有深度关系
分享一个相反视角的故事。
老陆是一名文学系老师,他过去个性自卑,经过漫长的努力,才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,并开了一家书店。
他会在书店里定期举办公益写作交流活动;
每逢遇到满腔理想但又不太自信的创作者,都会让他想起过去那个自卑的自己。
于是老陆会和他们聊天,去鼓励对方,或是给一些指导。
老陆做这些并没有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回报;
如果因为自己的帮助能够让对方成长、变得自信,那么他就会很有成就感,仿佛帮到了过去的自己。
与此同时,他也能交到许多朋友,听到许多人独特的故事,自己也很开心。
一次,他遇到一位年轻的作者小章,小章写的小说很有创意,但却很不自信,总觉得自己写得很烂。
老陆看过他的文章,便真诚去夸奖他;
然而,小章每次都会一一否认掉老陆的夸奖;
然后列出一大堆「证据」说自己写的东西就是很烂,还让老陆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了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拉扯后,老陆也很无奈,感觉自己被小章狠狠地推开了;
于是,他也不再勉强,双方开始保持距离。
后来过了很久,老陆才从别人那得知,小章其实很开心能听到认可,也很希望得到指导;
可由于觉得自己太糟糕,不想给老陆添麻烦才会变现得那样。
相比之下,别的创作者很喜欢和老陆聊天,有时向他求教,有时则是谈天说地。
当然,别人有时候也会反过来给老陆帮忙,但这并不是任务式的,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回馈。
其实,现实中确实有着不少像老陆这样热心肠的人;
如果你接受好意,其实对双方来讲都是一种滋养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擅长被爱,也不必恐慌,因为这是可以去练习的。
不必默默等待,你可以试着主动向外界说出自己的需求。
练习「被爱」
不擅长被爱的人,一说到向别人提需求,通常立马就会不好意思;
担心自己要求太过分,甚至担心会破坏关系。
这其实都是羞耻感在作祟,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提需求,也绝不会因为一两件事就被破坏掉。
我想邀请你换一个角度,思考两个问题——
在你身边,有没有那种你很愿意去帮助的人?
这类人身上有什么特点,让你愿意去帮助他?
当我问小倪时,她想起自己的舅妈。
小时候她最舒服的时光是在舅妈家,舅妈不会对小倪特别客气;
而是会叫她帮忙做家务,比如包饺子、摘豆角、打扫卫生等。
每当小倪做完,舅妈就会夸她能干,幸亏有她的帮忙,自己能轻松了不少。
这个过程中,小倪感受到了一股「被需要感」,同时自我的「价值感」也得到了肯定。
其实,在提需求的同时,我们也是在向对方表达:
我需要你,你对我而言很重要。
而那些会让人甘愿去帮忙的人,和小倪的舅妈相似,他们总是表现得大大方方——
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需求,大大方方地邀请人帮忙,再大大方方地感谢,如果遭到拒绝,也能大大方方地接受。
这过程毫不拧巴,也会给旁人一种放松舒畅的感觉;
想要做到这样,需要一个人对自己有着充分的接纳和允许。
因此,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练习「被爱」——
接纳自己的需求
告诉自己:我有需求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,这不是件可耻的事。
并且适当的需求能够拉进关系,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,活得价值感。
区分「提需求」和「索取」
合理的提需求不会破坏关系,因为这不是逼迫别人为自己服务的「索取」。
我们只是大方说出心里所需,并邀请对方帮助,同时,也允许别人拒绝。
活在当下,放下人情账
不必时刻惦记着自己欠人多少人情,也不必着急着去还。
因为这些忧虑会导致你无法活在当下,无法好好感受此时此刻别人的善意,还会让心与心之间产生隔阂。
好好接受别人的好意,真诚地去表达感谢,来日方长,你总有机会回馈对方的。
其实,「被需要感」也是一个人成长变好的动力。
我有时候写文章长时间没灵感,有时候又会文思泉涌。
后来我观察发现,自己最有灵感的时候,往往是身边的人在问我一些心理问题时。
因为我感受到被需要,感觉会变好,脑袋便也转得更快。
所以,你对别人提需求,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别人「被需要感」,让身边人有机会爱你、帮助你。
朋友、伴侣和家人之间,彼此需要会促进彼此的成长变好,也能让联结变得深刻而紧密。
写在最后
诗人鲁米曾这样写道:伸开双臂,如果你还想被拥抱的话。
我们需要学着向外界展开,接受别人的好意,自己才能吸收更多养分去成长。
而当我们获得拥抱的同时,也是在把拥抱的温暖传递给别人。
作者:和小畏;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